当前位置: 首页>关注 >

今日看点: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⑤

2023-04-23 02:09:14 来源:红网

编者按: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丑的“三不精神”,不仅仅是民间邵商精神的概括,更是邵东当地党委政府乃至整个湖南民营经济的精神内核。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刘汉云为代表的邵东官员锐意进取,带领当地老百姓“杀出一条血路”,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后的40年里,地方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终珍视邵东工商民营文化基因,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这张蓝图一干到底。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他们。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杨艳 邵东报道


【资料图】

“看了文章而回想起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经商办企业的热闹场面!那时的邵东人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丑而走南闯北,那时邵东的发展路子可以说是逼出来的、传下来的、放出来的、带出来的……”

自4月17日红网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后,引起多方热议,原邵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80岁的左玉祥写下长长的一段留言。在他和他们的回忆中,一段往事徐徐展开——

亲清政商情

在邵东第一代创业者眼里,刘汉云是当地民营经济的拓荒型人物。

1985年,刘汉云担任邵东县长。县长上任第9天,邵东县委、县政府便出台《把联办企业、个体企业作为乡镇企业的重要方面来抓》的文件,其中第一条就开宗明义,要“突破所有制的限制”。

“定下来的事,你们放手去干,出了事我刘汉云负责,绝不追究你们的责任。”时至今日,邓石林依旧清晰记得刘汉云县长的言语,当年他是邵东县常务副县长。邓石林说,冒险在乡镇企业定义中加入“邵东版”注释,让个体户获得合法身份,这在当时改革脚本尚未成形、“公”“私”之争反复不定的年代,需要的魄力可想而知。而就是刘汉云这种“什么也阻挡不了发展地方经济、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决心,打开了邵东民营经济发展的阀门。

把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刘汉云也在40年前就做到了。1986年,个体户姜斌把滞销的煤炭拉到江西换了一车钢材,被扣上了“投机倒把”的罪名,抓到了市里。邵东人的“先富起来”,是一群一无所有之人的绝处逢生,这个罪名,对于当时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商人们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为此,刘汉云几乎发动邵东县委、县政府所有班子成员,有的为姜斌担担子,有的负责跟市里交涉,最后把人放了回来。如今的姜斌已成为惠州康汇集团创始人,身怀感恩之心的他于2020年投资建成湖南邵东市康汇服装有限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让老百姓赚更多的钱,让更多老百姓赚钱”,这是刘汉云坚持发展民营企业的初衷与底气。那时,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却遭遇民间资金不足,是刘汉云再一次放了大招:对于新办企业、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放水养鱼。

“我记得1986年的时候,应纳税我们大概是在14万左右,那一年减免70%,大概减免了9万多块钱。”时隔30多年,如今身价已经超过200亿元的企业家曾小山依然记得当年自家企业的减免金额。而为了感谢,邵东籍企业家刘鹏飞给刘汉云送去2000块钱。第二天,这2000块钱出现在了厂里财务室。

“只把邵东搞好,这一点出发,不要考虑个人。”不止是没有考虑个人,刘汉云甚至都没有考虑老娘。1986年3月,牛马司镇要新建一家工厂,部分村民阻工闹事,闹事的人里面,就有刘汉云60多岁的老娘。接到乡政府来电,刘汉云回复,“你按原则办事,你该教育就教育,该批评就批评,甚至该拘留你就拘留。”

县长“六亲不认”抓了阻工的老娘,这一下,邵东轰动了,新县长支持民营企业是动真格的。大家开始甩开膀子大干,效果立竿见影。1986年,邵东的新注册个体工商户8000家,比上年增加了3成。

政府种下的发展土壤,激发了蓬勃的内生动力。1985年刘汉云上任时乡镇企业已连续5年落后全省,而在1990年,刘汉云离开邵东县县长位置时,邵东的民营经济产值,从2000万出头,达到5个多亿,翻了20倍。

共识:不折腾,不反复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也总有插曲。21世纪初的邵东,邵东发展已出现困境——尽管产业支柱中打火机产量和出口数量全国第一,小五金和书包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中药材产销量稳居全国前列。但“邵东制造”产业类型不新、规模不大、链条不长、品质不高、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甚至背上“假货”标签。

“邵商的未来就是邵东的未来。”苦于尴尬的产业现状,邵东县政府决心改变、重振雄风。2013年,时任邵东县县长的沈志定做了几件事——

倾全县之力,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箱包品牌基地;建设邵东国际商贸城、打造市场升级版;联手深圳从事先进制造业邵东人周胜强建设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拉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序幕。

在“行业的繁荣是我们的尊严所在”的召唤下,非政府组织也成为一支重要力量。邵东打火机协会、邵东市五金行业协会、邵东市箱包产业协会等大量专业化的行业协会组织与异地商会应运而生。这些组织除了发挥政府企业沟通桥梁作用,更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塑行业诚信。

与此同时,“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邵东”活动、集中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行动、设立“县长质量奖”等行为同时开展,大浪淘沙,在政府、协会、企业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邵东货”成功撕下“假货”“山寨”标签。邵东,也因此成为拥有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国箱包皮具生产基地、全国打火机和箱包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基地、中国注塑打火机生产第一县、湖南省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等区域发展名片的县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将一届接一届地持续奋斗,不折腾,不反复,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更高标准激励干部争先创优,始终推进转型升级,让更多个体户转变为法人企业、规模企业,让更多老板转变为企业家……”2019年9月16日,邵东正式撤县并市,在邵东市成立大会上,时任邵东市委书记的沈志定作出郑重承诺。

从“县”到市,是质的飞跃,承载着135万邵东人民梦想与希望的邵东市正式扬帆启航。

新官理“旧账”,一张蓝图干到底

围绕民营经济发展,邵东政府一届接一届,均付出了艰辛的探索与努力。“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话到了邵东,成了“铁打的蓝图,流水的官”。

以刘汉云为代表的官员,生动显现了改革前期邵东政府的基本姿态:顺应民众突破计划体制束缚而喷涌的活力,同时顶住来自各界的巨大压力,力推民营企业发展;以打假塑品牌为代表的官员,则代表当地开始运用成熟、稳定的制度环境来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无论哪种,都足以证明当地党委政府对邵东工商民营文化基因的珍视,以及“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

进入新时代,新的作为又开始展现。

“我们将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更加关心爱护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这是2023年1月30日举行的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招商洽谈会上,邵东市委书记周玉凡的深情发言。

2023年3月16日,邵东市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邓彪、李刚清、刘杰、周爱华等29名企业家代表围绕加大产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等情况踊跃发言,就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成效进行探讨。会上,除了要求相关部门提供要素保障、政策兑现、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全流程精准服务,推动企业上市跑出“加速度”,周玉凡也提出,企业自身要坚持健康发展,坚持以诚为本、以法为纲、以质为要,找准市场定位,量力而行,集中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共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周玉凡说,在邵东,重商亲商从商,历来为人所推崇。无论是过去的“扁担”“地摊”“作坊”创业年代,还是今天“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人,哪里有邵东人哪里就有市场”的商界传奇,走南闯北的邵东商贾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历届邵东市委、市政府十分珍视邵东这份工商民营文化基因,邵东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带着责任、带着温度为广大乡贤和企业家排忧解难,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邵东将2023年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面对向未来,邵东将围绕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实验区、中部地区商品物流集散区、湖南轻工业振兴发展先行区“三张名片”,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小五金、塑胶、打火机、中药材、皮具箱包、包装印刷、服装鞋业等7个过百亿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建筑等5个过50亿元的新兴产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

从“扁担”“地摊”“作坊”时代的艰苦创业,到走出邵东、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的蓬勃生长,邵东的民营经济已经走完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第一个周期。如今,从政府到企业,需要思考和破解的,是如何让邵东民营经济从大到强、从有到优,再次实现飞跃的命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邵东率先解放思想,在制度和政策上撕开了口子,让邵东的民营经济发展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到1986年,邵东成为了当时全国乡镇企业规模超1亿的10个县之一。

1986年,左玉祥时任邵东县分管乡镇企业的副县长,他告诉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当时省里来了一个考察团,经过调研后,指出邵东的发展是得益于邵东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怕丑的精神。”2023年,在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往日的故事让“三不怕”精神从左玉祥的脑海中翻涌而出。

日月的轮回里,“三不怕精神”不仅成为了邵东企业家们的奋斗基因,从刘汉云、左玉祥到周玉凡、邓石林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三不怕精神”也早已成为邵东干部们的重要品格。再次拥抱春天之际,“三不怕精神”在邵东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或许真的有种宿命的味道。

相关链接: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①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②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③

民营经济特稿:邵东传④

湖南好人·刘汉云:邵东往事

关键词:

推荐内容